·温州市政府文件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 温州市政府文件
中共温州市委、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若干意见
发布人:kjhz 发布时间:2013/6/14 来源:匿名
 
温委发〔2005〕49号
各县(市、区)委、人民政府,市直属各单位:
        为了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八八战略”和市委九届五次全会精神,全力破解我市产业“低、小、散”难题,加快工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有效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走出一条温州特色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实现工业强市的目标,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推进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意义和指导原则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温州工业经济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建立起以集群经济为特色的区域工业体系,形成了电工电器、鞋革、服装等一批优势行业,创立了一批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的优质产品,涌现了一批在国内外具较强竞争力的重点骨干企业。工业经济在温州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工业是温州经济总量的主体,是经济增量的主体,是财政收入的主体,是农民增收的主体,是解决就业的主体,是增强经济实力的主体。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温州工业迅速发展过程中,素质性、结构性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低、小、散”问题多年来未得到根本解决。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资源要素制约的加剧,综合商务成本的提高,原有的工业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当前,温州正进入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期和战略机遇期,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创新工业经济的发展思路,加快实现工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走出一条效益好、能耗低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为促进我市社会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提供更加强劲的动力和支撑。推进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指导原则是:
        (一)市场机制与政府导向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同时,要努力借鉴先发地区在产业政策方面的成功经验,发挥地方政府在区域产业政策制定和导向方面的积极作用,克服和避免市场自发性和盲目性的弊端,加速推进温州工业结构调整升级。
        (二)增量调整与存量优化相结合的原则。传统产业是温州工业经济的存量,也是增量的基础,一方面要按照“先进”的要求,加快存量的调整和提升;同时,要通过招商引资、增量带动,促进存量增量之间的互动、互补、互进。要立足温州、放眼世界,加大增量优化和调整的力度,以存量吸引增量,实现以增量激活存量,以增量带动存量,以增量提升存量。
        (三)“抓大”与“扶优”相结合的原则。努力在优势行业和重点发展领域中,推动一批行业龙头企业通过整合兼并实现低成本快速扩张,形成一批能体现产业发展方向和主导力量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快推动我市产业组织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同时,通过每年筛选和公布一批成长型企业,加大各方面政策的扶持力度,打造一批小而强、小而精、小而专、小而优的活力企业,使之成为大企业大集团的“预备队”和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力量。
        (四)速度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速度、质量和效益相统一,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就业、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形成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环保型的产业和产品结构,促进工业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二、推进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和重点
        推进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工作目标是:实施工业发展“一二三四五”工程,即通过三年努力,力争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0家;全市高新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销售产值超10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达到30家以上;中国名牌、驰名商标达到40个以上;全社会工业总产值达到5000亿元以上。其工作重点是:
        (一)优化工业产业布局。按照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总体部署,把握建设温台沿海产业带的有利时机,冲破“行政区经济”的局限,统筹“大温州”的工业产业布局和用地保障。按照《温台沿海产业带发展规划》、《温州市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纲要》、《温州市工业产业布局导向规划》的要求,在“以带为主、以块为辅、带块结合” 的产业空间布局总体框架下,重点构筑由乐清片工业产业区、滨海片工业产业区、飞云江片工业产业区、鳌江片工业产业区构成的沿海工业产业带,将沿海工业产业带建设成为临港工业的主要成长区,成为温州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核心区,成为温台沿海产业带的南翼。
        (二)优化工业产业结构。按照“引进新建一批、改造提升一批、做大做强一批、限制淘汰一批”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夯实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产业基础,实现工业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劳动——技术密集型转型,从低加工度向高加工度提升。 加快整合提升电工电器、鞋革、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优先发展汽车摩托车零部件、机械装备制造、泵阀、精细化工等成长性高的产业;积极培育石化、能源、船舶制造、优特钢等临港工业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机电一体化、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瞄准智能建筑、绿色建筑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相关产业。
        (三)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构建和完善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以大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产业化协作、配套化发展的产业组织结构,进一步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兼并、联合、重组、上市等形式,加快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带动能力强的 “航空母舰”和“单打冠军”,使之成为调整结构和产业升级的主导力量。做强做大一批大企业大集团。鼓励中小企业为大集团配套服务,形成与大企业大集团分工协作、专业互补、配套服务的中小企业群,通过大公司大集团带动一批中小企业的发展。积极扶持和培育成长型中小企业。
        (四)提高产业技术水平。着眼于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重点建立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要形式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以产学研联合为纽带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以区域和行业技术中心为主要载体的技术支持体系、以中小企业为主要对象的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等“四大体系”,形成稳定有效的技术支持。
        三、推进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和措施
        (一)强化产业导向
        1、全面落实两个产业导向目录。完善《温州市当前优先发展的重点行业重点产品指导性目录》和《温州市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使之在工业园区准入等方面得到全面体现和落实,不断增强产业导向政策的刚性约束。
        对于具备发展潜力的新兴行业,包括电工电器、船舶制造、汽摩配、机械装备制造、石化等,要依托行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完善发展规划,加大协调力度,落实配套政策。
        大力推广先进制造技术,开展清洁生产试点,积极创建绿色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手段,坚决淘汰那些工艺和技术落后、资源浪费、污染严重的行业;坚决关停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职业卫生、产品质量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的企业。
        2、形成不同区域的产业梯次布局。三区两市与各县工业园区、省级工业园区与国家级工业园区的产业布局应调整优化,其准入条件应形成梯度级差。市区的工业园区和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应按照都市工业的要求实行战略转型,重点发展高新技术行业和传统行业中的高端企业和高端产品。城市核心区内的工业区和工业企业要逐步退出。城市建成区内污染重的企业应加快退出,各工业园区要对符合产业导向目录的腾退企业优先安排新用地。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瓯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温州扶贫经济开发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向高科技产业和都市型工业转型。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制订政策措施,鼓励工业企业“退城入园”。
        (二)优化资源配置
        1、进一步完善工业园区的入园标准和评估制度。修订入园标准和评价办法,按照比规模、比税收、比产业、比投入强度、比产出效率的思路,加强对现有工业园区的考核评估,把好新入园企业的准入关。依据不同行业分别确定单位土地面积的投入产出和税收标准,使工业园区用地向新兴行业、高新技术行业、高端传统行业的项目和重点外商投资项目、高附加值项目倾斜。强化用地企业单位面积产值和税收的考核,确保单位产出率高的企业优先获得发展用地。对企业单独供地实行最低投资额制度,企业投资低于最低限额的一般应入驻标准厂房。对于符合产业政策导向、土地利用率高的工业园区,在供地上给予优先考虑。
        2、进一步落实园区用地公开制度。建立联通全市各工业园区的电子政务平台,在网上及时公布供地总量、供地申报条件、供地审批进程等信息,做到园区用地评价办法公开、筛选程序公开、筛选结果公开。开展以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供应工业用地的试点,把竞争机制引入工业园区建设。进一步加强对各地工业园区用地审批和建设工作的检查监督,适当的时候在鹿城、龙湾、瓯海三区实行工业用地联审制度。已农转用和征用的土地政策处理要尽快到位,加快盘活各类存量土地资源和资产。
        3、积极发展区域性总部经济。规划建设温州总部经济区,积极发展“楼宇经济”,使之成为大企业总部集聚地、技术研发中心、信息交流平台、高素质人才集群发展基地和高水平配套服务区。把发展区域性总部经济作为推进产业集群、形成竞争优势、提升区域发展竞争力和吸引力的重要载体,使我市外扩企业的总部能留在温州,使其总部和设计、研发、销售、物流等产业链高端扎根温州,促使国内外知名品牌、知名企业和先进技术管理要素进入温州。要尽快研究制订发展规划和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实行统一规划,分期启动,市场化运作,积极推进总部经济区建设。
        4、切实强化招商引资工作。在切实做好招商项目的规划、供地等工作的基础上,推出一批重点招商项目,确保引资项目成功落地。把招商引资的重点放在引进对我市工业结构升级有带动作用的制造业项目上,特别要放在能带动形成新兴产业的高技术附加值企业上,能带动传统配套行业提升的高水平配套企业上,能带动传统产业附加值提高的国外知名企业上。
        以民营企业为主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境内外招商引资活动,鼓励企业到境外建立贸易加工区。建立在外温州人回乡创业服务机制和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他们回乡投资创业。进一步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健全责任考核机制,努力实现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突破。
        (三)推进企业创新
        1、培育一批龙头带动作用显著的大企业大集团。落实《关于进一步扶持大企业大集团的若干意见》,对总资产4亿元以上、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实际上缴税金2000万元以上,发展前景良好的企业纳入大企业大集团培育计划,在技术改造、品牌建设、人才引进、金融支持、企业上市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促其更快发展。各地、各部门要对大企业大集团的发展给予特殊服务,开设绿色通道。要筛选20-30个重点企业的重点项目,由市领导挂钩联系,加强指导协调,帮助解决困难,促进项目的顺利实施。
        2、扶持和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全市确定一千家左右的成长型中小企业,加以集中扶持和培育。鼓励、扶持和引导中小企业与外资企业合资合作,加入大企业的产业链和营销网络。鼓励、扶持和引导大企业通过建立分工协作体系、品牌整合、虚拟经营等方式,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加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
        3、深入实施品牌战略。继续实行激励政策,不断扩大国家级、省级品牌阵营,实现由“品牌大市”向“品牌强市”转变。继续在产业集聚明显、优势突出的行业中做好“国”字号生产基地的创建工作。充分运用现有品牌优势,组织开展“温州品牌”系列推介活动,进一步叫响“温州制造”。在品牌建设中,重点抓好品牌的整合、对接和创新,扶持和引导有条件的企业、产品与国际知名品牌的对接合作,扶持和引导现有国家级、省级品牌与中小企业的对接合作,进一步壮大品牌经济。对品牌的整合、对接和创新,各级经贸、工商、质监等部门要大力扶持。
        4、积极推进企业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深入开展现代企业制度创新示范活动,鼓励和引导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大企业上市的引导力度,力争推进若干非公有制企业上市。扶持和引导企业与海内外知名企业合资合作,引进先进管理理念,提高现代管理水平。深化国有集体企业改革,以产权结构调整为重点,按照“成熟一家,改制一家,成功一家”的原则稳步推进。
        5、加强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切实做好重点技改项目的筛选贮备等前期工作,每年排出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的技术改造项目,作为政府扶持的重点,在政府部门服务和金融支持力度上予以倾斜和保障。实施百项重点技改项目,严格落实目标责任考核制,确保每年全市工业性投资递增20%以上。
        努力开发应用具有产业化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能突破产业技术瓶颈、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及配套技术,运用领域广泛和市场潜力大的先进适用技术。加快企业信息化,加强产业集群的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促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深入开展行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试点。加强企业技术中心的培育,争取若干国家级技术中心和省级技术中心新落户我市。
        (四)落实组织保障
        1、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作为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的中心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力度,切实抓紧抓好。市委、市政府要建立由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领导小组,下设若干个推进组,具体负责提升产业层次的有关工作。各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
        2、加强资金保障。整合相关资金,设立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专项资金,用于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技术改造、品牌建设、科技创新、大企业大集团及中小企业培育、行业发展、工业发展规划及专项规划的编制等。同时,要研究制订具体的政策措施,积极引导鼓励社会资金投向生产性项目。
        3、努力形成整体合力。各地、各部门要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总体目标和工作重点,主动加强服务,加大工作力度,全面形成工作合力。计划、经贸、财政、国土资源、规划、科技、金融、电力等部门要按照“效能革命”的要求,切实履行各自职能,落实工作责任,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要加强宣传报道,集中若干时段,组织和策划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宣传活动,形成强大的宣传声势。各行业组织和各种类型企业要积极发挥作用,各尽所能,各展优势,为推进产业升级作出更大的贡献。
        4、加大考核督查力度。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建立目标考核责任制,强化责任落实。建立奖惩机制,强化考核措施,加大考核督查力度,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中共温州市委
温州市人民政府
2005年4月1日